广州科学城,有一条街道投查查配资,正以超乎想象的密度迸发着经济活力。
在赛迪四川最新发布的“2025中国活力街道研究”中,黄埔区联和街道位列全国第六,登顶广州榜首。这份基于民政部官方数据的榜单,对全国8000余个街道进行了全面评估,使联和街道的脱颖而出更具含金量。
广州第一街诞生,这条街道的活力密码是什么?
经济密度:
每平方公里孕育超2万家商事主体
联和街道的经济密度令人惊叹。
这里汇聚超2万家商事主体、1894家规上企业,更拥有837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、80家国家级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业,占整个黄埔区近一半。这种高度集聚的经济生态,形成了强大的规模效应和协同优势。
翻开今年联和街的经济“半年报”,一组组硬核数据跃然纸上:314家规上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848亿元,其中街道直接服务的工业企业实现产值158.5亿元,增长6.87%;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超30亿元,其中工业投资占比九成、同比增长超40%,彰显对实体经济的坚定信心和长远布局。
消费市场同样展现韧性。687家规上服务业企业完成营收385.8亿元,同比增长5.91%;44家限上零售企业完成销售额160.1亿元,同比增长19.51%;72家限上住宿餐饮企业营业额实现12.9亿元,同比增长9.23%。这些数字背后,是内需市场的潜力与韧性。
创新生态:
从“幼苗”到“参天大树”的科技梯队
联和街道最引人注目的,是其完整的创新生态体系。这里拥有高新技术企业1385家,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数量持续领跑全区。更令人惊叹的是,这里构建了从“幼苗”到“参天大树”的完整创新梯队。
837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(占全区47.5%)、80家国家级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业(占全区49.4%)在这里扎根生长。今年新申报“小巨人”企业54家,国家级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总数有望突破100家。这种创新企业的梯度培育体系,让联和街道的创新能力持续涌动。
这种创新生态不是偶然形成的。联和街道地处广州科学城核心区,享受国家级开发区的政策红利,同时依托周边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智力支持,形成了“政产学研用”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。企业在这里不仅能够获得政策支持,更能找到合作伙伴、技术人才和创新资源。
治理温度:
精细化服务赋能高质量发展
联和街道的活力不只体现在经济账本上,更蕴含在社会治理的细枝末节中。
面对辖内5.2万套出租屋、1.7万套公寓(均居黄埔全区第一)的治理挑战,联和街道创新治理模式,让网格员人均管理570套房间的高负荷运转依然保持高效。
从补丁到画卷的品质革命正在这里发生。仅天鹿南路就已拆除乱搭建160处、2.7万平方米,同时还管理了近1.1万亩“已征未收地”。这种精细化的城市管理,让街道面貌焕然一新。
262座智能充电棚、7000多个端口组成物理防护网;4000多名街坊成为“社区神经元”,织就看不见的安全网;100多处环境黑点变身绿地花园,乌涌沿岸“四季有花”图景徐徐展开。这些民生工程让居民幸福感不断提升。
经济密度、治理温度、品质焕新——三组变量共振,成就了广州活力第一街。
高经济密度带来了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,吸引了更多优质企业和人才入驻;治理温度提升了营商环境和社会和谐度,为企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生态;品质焕新则改善了人居环境,增强了区域的吸引力和竞争力。
三重共振的发展模式,创造了可持续的增长动力。企业在这里不仅能找到商机,还能享受优质服务;居民在这里不仅能就业创业,还能享受美好生活。
这种良性循环,让联和街道的活力不断迸发。
南方+记者 刘珊投查查配资
贝格富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